四川省泸州玉蝉集团有限公司薄刀岑山脉,有如威武长龙向南滚滚而来,正当它要从福集镇向西略略摆动时,被濑溪河这把利剑拦腰斩断。从隆泸公路北进,远远望去,一座由“断龙”凸起的飞来峰跃入眼帘,这就算川南名胜之一的玉蟾山。那么,为什么不叫飞来峰而叫玉蟾山呢?为什么一个仅海拔五百多米的山峰竟如此令人神往呢?这也许真是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”吧,什么仙?蟾仙。此山山势雄伟,矗立横亘,奇峰突兀,峭壁峻崎,远望山巅如蟾蜍巨首,此其一。山间还有若干嶙峋怪石,有如蟾状,或俯或仰,姿态各异,此其二。其三是顶峰背面池内的类蟾巨石尤为突出。 民国《泸县志》载:“玉蟾山山势高耸横亘,佛寺踞其巅。山下有泉,泉中有大石,状类蟾,波动如生。好事者于岩畔镌刻刘海(戏蟾)像,苔痕蔽体,俨与蟾通。”八十年代在山上修“蟾冠亭”,镌联云:“敢为仙蟾著一冠”。既然此山似蟾荟萃之地,取名玉蟾山是最恰当、最美妙不过了。 假如佛也是仙的话,那么,玉蟾山的“仙”就更多了。在金鳌峰下面的岩石上有许多摩崖造像,计有千手观音、释迦摩尼、弥勒、罗汉等共411尊,大者盈丈,小不满尺,刻工精美,风格各异。以佛像为主,兼及其他,绝大多数都出自明代。有关专家认为,像这样规模大而集中,且保存完好的明代石刻造像,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。多少年来,无数善男信女在这里焚香秉烛,顶礼膜拜,他们不是把这些佛像看成神仙么?山上还有许多风景点,如“晒金石”、“金鳌峰”、“仙人推磨”、“穿山峡石”、“鸣凤朝阳”、“蟾关古翠”、“玉蟾丛翠”、“双蟾对鸣”、“蟾池碧波”、“蟾戏双河”等,民谣说是“玉蟾山上景致多,穿山峡石打儿窝,七层楼上望山河,仙人推磨笑呵呵”。这俨然是飘飘仙境了。 “灵不灵,全靠人”。多少年来,玉蟾山招来了无数骚人墨客,在此饮酒传觞,吟诗题字,留下了推磨的脚迹和手迹。岩石上“玉蟾”两个醒目大字,就是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书的。但也有人认为不是出自黄手,如民国《泸县志》就说是“明杨慎大书玉蟾二字,石刻犹存”。然而杨慎本人却否认此说,他写道:“我问金鳌峰:谁名玉蟾寺?题自黄涪翁,苔蚀银钩字”。这算是最清楚的回答了,也是最有力的证据。据传,这位酷爱山水的涪翁,那天来到玉蟾山,徘徊瞻朓,被水光山色所陶醉,特别是众多的仙蟾向他朝拜,更是怡然自得。山间圆通寺的和尚素来对涪翁十分仰重,见其到来,恭恭敬敬地将他迎进寺内,摆上素酒,殷勤款待,待涪翁有了几分酒意之后,众僧磨墨濡笔求他题赠。翁乘兴挥毫书“玉蟾”二字,可他把玉字的一点点到王字第二横之上成“ 玊”字,众僧大笑,以为涪翁醉了。涪翁说,此字读zhuó,同琢,你看这些蟾石不是精雕细琢的吗?众皆点头称是,随即请工匠将这两个大字刻在岩石上,并将圆通寺更名“玊(琢)蟾寺”,由于“玊”与“玉”极易混淆,人们都把它读成玉字,而“玉蟾”不仅念起来爽朗顺口,意境也十分优美,渐渐地“玉蟾”就这样约定俗成了。题字除黄庭坚的“玉蟾”二字外,还有杨升庵题的“金鳌峰”以及清人长白成骏题的“玉蟾丛翠”,也很引人注目。至于历代的诗联就多了,有赞美名山的,有寄兴抒怀的,也有伤感时事、倾仙慕道的。其中题诗最早最多的还是要算杨升庵。他共有五律一首、七律两首,都直接点到蟾字,如”仙游还驻鹤,僧号亦栖蟾”、“玉蟾养魄元宵后,只对燃灯诵谒回”、“玉蟾寺在翠微间,薝葡林中万竹斑”,一副深山藏古寺的画面跃然纸上,惹人遐思。 玉蟾山不仅山上美,山下也美。远望,五百里大地,峰峦叠翠,田园密布。近看,九曲河、濑溪河如两条飘舞的银带逶迤而来,就是这条九曲河,横跨一道明代建成的龙脑桥,上有四条雕工精美的石龙,昂首北望,龇牙瞪眼,栩栩如生,另有一狮一象双麒麟,也很雄健,与玉蟾山的摩崖造像相映成辉。这座龙脑桥与玉蟾山一样流传着许多优美的故事,其中有一个关于酒方面的传说,说是以前附近有一家糟坊老板,只顾自家发财,不管工人死活,往往年近三十,还要扣发工钱,于是工人们商量起来弄他的酒,老板发现酒坛的酒少了很多就追问,工人们都说,准是龙脑桥的龙晚上偷吃了。老板半信半疑,第二天一早就亲自带着铁锤跑去查看,一嗅龙嘴巴,果然酒味甚浓。原来工人们在天亮前就在龙口里撒下了酒,老板以为真是龙偷酒吃,当即怒气冲冲的对准龙嘴巴就是一锤,打下了一颗牙齿,谁知就在这时,老板的肚子忽然剧痛起来,痛得他直在地上翻滚,后由家人抬回去,经服药稍有好转,但一闭上眼睛就觉得有无数条龙向他袭来。不久,病情转重,就一命呜呼了。而今,每当解说员指着这颗缺牙讲起上述故事时,反而给游人增添了一番情趣,维纳斯神像的“缺感美”,不禁油然而生。 如果说,玉蟾山是酒乡文明的象征,而濑溪河则是酒乡肌体的动脉了。这条倔强的濑溪河,开初伴随玉蟾山走了很长一段路,到福集镇时,就融融汇九曲河水为一脉,匆匆告别玉蟾山,独自向前奔跑,蜿蜒的在泸县大地从北向南穿流而入沱江。濑溪河中的玉蟾清泉酿造出来的酒汁,自然是很甜美的。国画家、四川省文史研究员屈义林同志生前写诗赞。